close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知識,尊重讀書人,因此「士農工商」,士為四民之首,並有所謂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因為重視知識,尊重讀書人,中國的文化昌盛,在過去的千年歷史,大部份時間領先世界其他地方,然而到了近代,尤其是現在台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變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學歷高」,大家只追求高學歷,卻不愛讀書,優良的傳統觀念反而變成了阻礙進步的障礙,令人嘆息。

台灣所產生的學士、碩士、博士持續大量增加,萬般皆下品,唯有學歷高」的現象非常明顯,學歷高的人何能不讀書?文化部在2013發表台灣出版產業發展策略報告,比較世界各國民眾的閱讀情況,台灣每人每年平均閱讀2本書,法國10本、日本8.4本、韓國10.8本、新加坡9.2本,台灣的閱讀率遠低於世界其他國家。換句話說,很多人在攻讀學位時當然要讀書,獲得學位以後,就不讀書了,讀書只是獲得高學歷的手段,並不真喜歡讀書。

雖然現在除了讀書,也能從媒體、網路上獲得知識,媒體、網路上的知識多半比較片斷,不像書籍裏的知識比較完整,有充分證據和論證,媒體和網路因此不能取代書籍。電子書可以取代紙本書,但是不愛讀紙本書的人怎會愛讀電子書?

離開學校以後,人為什麼還要讀書?首先是自我滿足,古語所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更重要的,如暢銷書「世界是平的」所述,現代世界是沒有界限的、隨時在改變的,任何遠方的改變都可能影響我們,只有不斷讀書才能隨時更新知識,瞭解這個持續變動的世界,保持個人的競爭力。

在現代民主社會,讀書不只是個人修為,更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在過去威權時代,掌權者決定國家社會發展的方向,一般民眾自然遵從執行,只要掌權者能瞭解世界、選對發展方向就夠了,對比之下,在現代民主社會,每個人對國家社會的發展方向都可以有意見,即使掌權者選對了方向,假使大部份民眾不贊同,是不可能執行的,換句話說,任何政策都需要有共識,好的政策需要有方向正確的共識,而方向正確的共識取決於全民愛讀書、有知識,能正確瞭解變動的世界。

台灣自從民主化以後,經濟、社會各方面進步有限,很多政策或是無法推動、或是方向不正確,其根本原因恐怕正是全民不讀書,沒有充分的知識、不能正確瞭解變動的世界所致,多數人沒有獨立思考判斷的知識和能力,很容易被少數政治人物牽著鼻子走,該反對的反對、不該反對的也反對,因此一事無成。

為什麼台灣人多有高學歷,卻不愛讀書?很明顯,考試掛帥造成學生為了考試而讀書的價值觀,不考試就不讀書,考試掛帥所導致的填鴨式學習更遏殺了學生對於讀書的興趣。要改變考試掛帥的教育方式,就如上述,需要全民認知的改變和共識,但願本文能對此有點幫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觀察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