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蔡政府上台,推出勞基法修正案,即所謂的「一例一休」,爭議了大半年,終於在去年12月初,在激烈的抗議聲中勉強通過,並自12月23日匆匆開始實施。「一例一休」實施至今兩週,一方面是修正案複雜,讓很多企業搞不懂該如何遵行,另一方面,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勞動成本增加,於是調高產品或服務的價格,造成物價全面上揚,老百姓怨聲載道。「一例一休」的實施似乎是勞方、資方和消費者三輸,何以至此?

「一例一休」改善勞工的工作條件,是會稍增企業的營運成本,蔡政府不在實施前適當說明疏導,林全行政院長卻在實施後聲稱「漲價是必然結果」,簡直是火上澆油,不論營運成本是否增加,企業普遍趁機漲價,老百姓當然怨聲載道,蔡政府完全是咎由自取。

改善勞工的工作條件本來就是該做的事,為何實行起來卻引來龐大民怨?簡單說,是因為台灣近年經濟成長趨緩,受僱者長年薪資不漲,只要物價稍微上漲,大家立刻感覺生活水準下降,當然怨聲載道。假使台灣的經濟成長能有3%以上,改善勞工工作條件引起小幅通貨膨脹,其實有益經濟,民眾哪會怨聲載道?

看長遠一點,台灣早該修正勞基法,在當年經濟成長仍佳時,就該改善勞工的工作條件,既減少貧富差距,也免除今日的勞方、資方和消費者三輸局面。為何台灣沒能及早修正勞基法及改善勞工的工作條件?兩個原因:其一、台灣過去因為反共,一直壓抑社會主義思想,改善勞工工作條件的意識薄弱,直到近年才逐漸改進。其二、立法院的決策效率低落,勞基法修正案在立法院討論爭議多年,在反對黨(過去的民進黨和現在的國民黨)的杯葛之下,進展非常緩慢。

即使不算民進黨執政之前,立法院對勞基法修正案的多年討論研議,蔡政府也花了半年多時間與在野黨、企業主和勞工團體等反覆協商,討論協商所花的工夫絕不算少,但是最後通過的「一例一休」法案並未獲得好評。勞基法的公佈實施始於1984年,雖經多次修正,原始架構未變,內容缺少彈性,因此比較適合製造業,較不適合服務業,服務業五花八門,對於一些較特殊服務業的員工更難適用「一例一休」,這樣的法律很可能不利於某些較特殊服務業的發展。為什麼會這樣?

台灣的民主是選票至上,朝野政黨只關心一般人看得到的問題,較特殊服務業的需求一般人無法感受,影響選票有限,朝野政黨自然不會注意,寧願把工夫花在比較顯目的問題,如「一例一休」還是「二例」、是否砍掉七天國定假日等,無論有理無理,互相批評抨擊到底,因此立法不夠細膩,影響立法的品質,這真不是優良的民主制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一例一休 勞基法修正
    全站熱搜

    觀察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