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孔子很少論及女性,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讓人懷疑孔子和儒家似乎歧視女性、強烈主張男尊女卑。我沒深入研究儒家思想和男女平等議題,卻在無意間讀到替儒家辯護的簡單說辭,頗有些說服力,解我疑惑、令我動容。

儒家最重家庭和孝道,孝道從不區別父母,怎麼可能歧視女性?「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的真實意思在於強調女子和兒童教育的重要性和艱鉅性。古代無論工作或防衛都需要較大體力,「男主外,女主內」是合理的安排,儒家重視家庭和教育,子女教育的重任自然更多落在主內的母親的肩上,孔子因此強調對女子,即未來母親,的教育。

儒家重視對女性的教育,體現在「女四書」的女子教材,包括東漢班昭的「女誡」、唐代宋若昭所作的「女論語」、明代仁孝文皇后所作的「内訓」及明末儒者王相之母所作的「女範捷錄」。現代人多已不大知道這些女子教材,但總聽過傳統女子的「三從四德」,正是來自這些教材。以現代男女平等的觀點,「三從四德」當然有些過時,但是「女四書」培養「賢妻良母」,形成完善的家庭,進而能培育出優良的子女,很符合儒家的核心精神。

古代無論工作或防衛都需要較大體力,因此世界上大部份地方都難免重男輕女,有「男尊女卑」的觀念,儒家主張「男主外,女主內」,是把女性的地位提升到很接近男性,即男女分工,各盡其能。儒家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要「齊家」,又要「女主家內」,女性當然重要。

古語說:「女子無才便是德。」照字面常被解讀為女人不需要有才能,甚至不用受教育。其實真正涵義是要女人非常謙虛,即使很有才能,也不顯露、炫耀才能,這樣就是有婦德。

中國人稱呼妻子為「太太」,太太這個詞源於周朝的三位婦女,周文王的祖母太姜、母親太任和妻子太姒,這三位女性所生所養的兒子都是聖人,王季、文王、武王、周公,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和中國的許多典章制度,太太隱含代表聖人的母親,因此地位是很高的。

總之,中國的儒家文化強調孝、仁、義,勇不是最推崇的品德,因此儒家不是陽剛的文化,而更偏向柔韌,於是很接近男女平等的理念

本文幾乎都取材自貝淡寧(Daniel Bell)教授所著「賢能政治:為什麼尚賢制比選舉民主制更適合中國(The China Model: Political Meritocracy and the Limits of Democracy)」中的附錄二「共產主義者與儒家學者的對話」,對談者趙冰冰的發言。趙冰冰擁有清華大學哲學碩士學歷,現任遼寧省外事辦副主任,算是中共的中級官員,她代表共產主義者,但對儒家的深入認識令人印象深刻,她的發言讓我感覺,台灣在中國傳統文化上曾有的領先地位恐怕已經被中國大陸超越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儒家 男女平等
    全站熱搜

    觀察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