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為了連戰先生參加中國大陸所舉行的紀念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大閱兵和連習會而爭議不休,重點在於抗戰是誰打的,國民黨的貢獻有多少?共產黨的貢獻有多少?國民黨認為共產黨的貢獻很小,甚至多在扯後腿,是這樣嗎?連習會的一個決議是兩岸學者合作,共同研究抗戰歷史,這樣就能釐清雙方各自的貢獻嗎?觀察家不以為然,抗日戰爭這樣的大戰有很多面像,不可能有單一指標,來衡量兩黨各自的貢獻,以下就列出抗戰的多面像、多問題,以供省思:

一、蔣介石無疑是抗戰的最高領袖,正面戰場的大會戰幾乎都是掛國民黨招牌的部隊打的,有清楚記錄,貢獻比較明顯,然而共產黨在敵後戰場幾乎都是小型游擊戰,一次戰役可能只死傷十個、八個人,但是可能有成千上萬小戰役,這麼多小戰役恐怕難有翔實記錄,如何計算貢獻?

二、抗戰時,投降日本的官員和部隊不少,包括最著名的漢奸汪精衛,幾乎都屬國民黨,是否要算做國民黨的負貢獻?

三、廣義的抗戰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在1936年之前,蔣介石實行先剿共再抗日,對於抗日顯然不積極,受到輿論不少抨擊,張學良因此發動西安事變,脅迫蔣改變政策,停止剿共、進行抗日,這五年是否要算做負貢獻?

四、國民黨一向派系眾多,除了蔣介石的蔣系,至少包含親共產黨的左派(最知名的左派是國父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女士),以及大大小小許多所謂的軍閥,最著名的包括東北張學良、西北馮玉祥、山西閻錫山、廣西李宗仁、白崇禧等,很多派系或軍閥對蔣並不心服,抗戰勝利之後甚至投向共產黨,把這些派系或軍閥的抗戰功勞都算在蔣或國民黨頭上,是否公平?

五、七七事變之後的前幾年,抗日戰爭幾乎是屢戰屢敗,一再失守重要城鎮,當時的共產黨不過幾萬部隊,戰力有限,幫不上忙,到抗戰後期,國軍逐漸能夠和日軍周旋,守住重要城鎮,是否是因為共產黨在敵後壯大,因而牽制了日軍的攻勢?

六、觀察抗戰後期日本國內,還有台灣,生活極端困苦,顯示日軍難以在淪陷區內搜刮資源支持作戰,只能靠日本國內支撐,這多半是共軍在淪陷區內游擊戰的貢獻,這樣的貢獻要怎麼算?

七、抗戰勝利之後的國共內戰顯示,共軍的戰力一般強過國軍,是否表示在抗戰後期,已有這樣現象?

八、毛澤東在1937年提出「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的戰略,被視為是共產黨不抗戰的證據,當時共軍經國軍五次圍剿,只剩約五萬人,裝備又差,若與日軍正面交鋒,無異以卵擊石,白白犧牲,先求發展實力,有什麼錯?

上述問題大概都難有簡單答案,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抗戰貢獻因此不可能表示成單一的量化指標,難以精確比較,無論如何,抗日戰爭能夠慘勝,是全體中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兩黨斤斤計較誰貢獻多一些、少一些,似乎沒有多大意義。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抗戰
    全站熱搜

    觀察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