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約一週前,教育部對後年將施行的12年國教新課綱召開課審會,討論國語文領域課綱,引起許多爭議。主要爭議點包括文言文比率及網路選文,前者是每學期文言文比率從45~55%調降至30%,後者是部分委員列了54篇文言文作為「推薦選文」,放在網路上票選,由500多張網路投票選出10篇選文,其中六篇是與台灣相關文言文,內容和作者都受到許多批評,而網路選文的代表性也被質疑。

一週來,多位作家和文學家為文反對調降文言文比率,並指出被選出與台灣相關文言文的缺點或不夠優異。筆者不敢比擬作家或文學家,願提供文學之外的邏輯論證,或許更淺顯清楚,而不需要高深的文學造詣。

與台灣相關的文言文必然都出現在近兩、三百年之內,而中國自古有明確記錄的文言文已超過兩千五百年,與台灣相關的文言文取樣空間遠小於中國自古以來的文言文,其選文品質自然比不上選自中國自古以來的文言文。另一方面,近代文言文作家多逐漸改習並多寫白話文,不像古代作家一輩子完全浸淫於文言文中,術業有專攻,因此近代作家普遍比不上古代作家更專精文言文,而與台灣相關的文言文都屬近代,自然比不上中國自古以來的文言文。

白話文接近口語,比較冗長,而文言文不拘於口語,比較簡短艱深,都有其社會背景。古代書寫的成本高,最早甚至只能刻在竹簡上,因此文言文不求接近口語但求簡短練達;近代書寫的成本大降,為了普及書寫能力,而有接近口語的白話文。捨棄文言文艱深,而取其簡短練達,溶入白話文中,自然能變白話文的冗長為簡短練達,是身兼兩者之長。文章簡短練達不僅優美,也有實用效果,在此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很少有人有時間和耐性閱讀臃腫冗長的文章。

以上的道理都很明顯,縮減文言文比率及多選與台灣相關文言文將造成台灣學生國文程度普遍降低,未來恐怕很難產生優異的中文作家。教育部的課審會為何要這樣做?當然是為了「去中國化」。多選與台灣相關文言文,就減少中國古代作家的影響力,而縮減文言文比率更是釜底抽薪,減少台灣與中國自古的關聯。

文言和白話文的爭議目前尚未定案蔡政府的教育部雖想「去中國化」,卻不願明說,在眾多作家和文學家以學術理由反對之下,蔡政府大約只有兩條路或者撤回政策或者動員綠營及反中學生和群眾以民主之名民粹之實強行通過其政策,就像過去處理中學歷史領域課綱一樣。兩岸民眾和對岸中共政權都會睜大眼睛觀察蔡政府的決策。

中國大陸崛起,全世界都想連接和了解中國。大陸近年越來越注重傳統語言和文化,包括加強其文言文教育,台灣卻縮減其文言文教育,未來台灣人將越來越難以閱讀對岸的書報,不僅有簡體字的障礙,還有成語典故的障礙,大大損害台灣人對大陸的了解和台灣人的競爭力,蔡政府不憂心嗎?還是正得意於其「去中國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言文 白話文 去中國化
    全站熱搜

    觀察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