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長期不景氣,全球化更加成為大家關注議題,經濟不振導致保護主義升高,傷害國際貿易和全球化,可能進一步傷害世界經濟,「全球化矛盾: 民主與世界經濟的未來 (The Globalization Paradox: Democra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conomy)」一書適時出版,讓我們認清全球化的真實面貌和限制,作者是Dani Rodrik,哈佛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作者首先回顧了全球化的歷史,第一波成功的全球化是十九世紀以英國為首,歐洲列強殖民世界的全球化,當時全球化的規章由列強訂定,殖民地和較弱小國家只能接受遵從,但無論如何達成了全球化和世界經濟的較高速成長。近代的全球化始於1944年的布列頓森林協議,然後是1948年開始的關貿總協和1995年開始的世貿組織,整體趨勢是越來越自由的國際貿易和全球金融,使國際貿易大幅成長,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度提高,但也形成多次多國的金融危機,包括2008年最嚴重的美國次貨風暴。
雖然世界趨勢是朝向深度整合的超全球化,本書的重點在於揭示全球化的先天限制,如下圖所示,民族國家、民主政治和超全球化是無法同時並存的,只要仍有國家界限,每個國家狀況不同,國內民主政治的需要免不了和全球化所需的世界規則相當程度衝突,例如全球化的國際貿易可能造成勞工失業,而形成政治風暴,國內民主政治因此終將阻礙完全整合的超全球化。由於國家界限不可能消失,我們必須在國內民主政治和超全球化之間妥協,而國內民主政治一般優先於超全球化。
作者是優秀的經濟學家,讓我們看到全球化的限制,因此不要迷信全球化,尤其不要迷信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容易造成金融的短期不穩定甚至暴衝。
本書的少許缺點恐怕是作者太迷戀民主政治了,例如在上圖中,民主政治改為國內政治,都能適用,何必限於民主政治?作者甚至在制定全球化規則時,建議要區別對待民主國家和不民主的國家,顯露美國建立民主同盟的心態,全球化規則關注於勞動標準、稅制、衛生標準與安全標準等,對於民主國家可以加以較寬鬆的要求,對不民主國家則須加以較嚴格的要求,說得通嗎?民主化的程度不是0與1,如何區別民主與不民主?
全球化有益於世界經濟的效率,然而受制於各國的內部政治,全球化有其限度,換句話說,國際貿易的交易成本將永遠高於國內貿易,這對於大型國家比較有利而不利於小型國家,大國可以在國內生產大部份東西,較少倚賴國際貿易,而小國不易達規模經濟,勢必更倚賴國際貿易。
中國大陸過去二三十年的高速成長大大受益於國際貿易和全球化,但是了解到全球化有其限度,而國際貿易不可恃,中國近年逐漸轉向內需導向經濟,使其經濟發展更能持續,對比之下,台灣這樣的小型經濟體必須倚賴國際貿易,卻拒絕與大陸經濟整合,也很難跟其他國家經濟整合,路恐怕是越走越窄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