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研究 (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觀察家三十多年前去美國念研究所,幾年前子女去加拿大念高中、大學和研究所,實地體驗了美、加的教育體制和觀念,教育體制和教育的成效主要取決於整體社會的教育觀念,台灣與美加的教育觀念有相當大的差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但願從差異之中找到改善台灣教育之道。(美、加的教育觀念相當類似,在此不加以區別)

很多台灣父母怕小孩會輸在起跑點,因此從幼稚園開始就要學這學那,既花錢又辛苦,小孩不見得喜歡,美加的父母很少有這種觀念,多半讓小小孩開心玩耍就好,其實提早學習並沒多大好處,孩子的智慧隨年齡自然成長,6歲時學某個東西,可能很辛苦,7歲時再去學,很快就學會了,同樣都學會,沒有多大差別,提早學常常只是白花錢、白辛苦,讓小孩不快樂。

文章標籤

觀察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知識,尊重讀書人,因此「士農工商」,士為四民之首,並有所謂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因為重視知識,尊重讀書人,中國的文化昌盛,在過去的千年歷史,大部份時間領先世界其他地方,然而到了近代,尤其是現在台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變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學歷高」,大家只追求高學歷,卻不愛讀書,優良的傳統觀念反而變成了阻礙進步的障礙,令人嘆息。

台灣所產生的學士、碩士、博士持續大量增加,萬般皆下品,唯有學歷高」的現象非常明顯,學歷高的人何能不讀書?文化部在2013發表台灣出版產業發展策略報告,比較世界各國民眾的閱讀情況,台灣每人每年平均閱讀2本書,法國10本、日本8.4本、韓國10.8本、新加坡9.2本,台灣的閱讀率遠低於世界其他國家。換句話說,很多人在攻讀學位時當然要讀書,獲得學位以後,就不讀書了,讀書只是獲得高學歷的手段,並不真喜歡讀書。

觀察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兩岸教育的共同特徵是考試掛帥和獨尊智育(詳見前文兩岸的教育—考試掛帥與多元目標),從家庭到社會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尤其是數理成績,而數理成績主要是以考試來評定,在一些國際上中學生的數理評比測驗中,華人學生一向表現優異,比美國學生的表現好得多,然而美國在科技的研發創新上,仍然領先群倫、獨占鳌頭,是我們的數理教育有肓點嗎?

考試最為人稱道的大概是其公平性,大型考試(如入學考試)的試題多半有簡短的標準答案,學生面對同樣的試題作答,其考試成績是客觀、公平、而明確的(甚至能以電腦機械式的評分),以現在社會每人擁有的資源差異頗大,教育的公平性當然非常重要,可以說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然而不只要公平,考試掛帥能達成數理教育的目標嗎?

文章標籤

觀察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現在台灣有個共識,大學太多,而技職學校太少,因此每個人都可以上大學,很多適合念技職學校,但不適合念大學的學生都上了大學,由於很多大學已經面臨招生不足,不敢淘汰學生,造成大學畢業生程度低落、沒有專業能力,年輕人因此起薪低、失業率高、怨天尤人,而企業則招募不到有專業技術的畢業生,嚴重影響台灣的產業競爭力。

台灣有約160所大學,目前都已太多,少子化的趨勢會使未來的狀況更嚴重,如何讓辦學績效不佳的大學儘快退場呢?或許轉型為技職學校?台灣已經是民主法治社會,教育部不能輕易勒令辦學績效不佳的大學退場,只有當大學的營運出現嚴重違失或弊端時,教育部才能勒令其退場,對於辦學績效不佳的大學(例如招生情況很差),教育部通常只是將其列入退場輔導名單,在這樣消極寬鬆的管理之下,至今只有三所大學退場,不到十所大學列入退場輔導名單,大學過多及很多大學辦學績效不佳的問題因此長期無法解決。

文章標籤

觀察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兩岸的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在教育方面卻是相當相似,這大概是因為兩岸的文化背景類似,都承襲了中國超過千年的科舉制度的精神,兩岸的教育都注重考試,而且儘量是大區域統一命題,紙筆就能作答,並有標準答案,以保證考試的公平性,然後根據考試成績分派學校,成績較好的學生進入較好的學校,被分配到較多較佳的學習資源。

兩岸的教育目標也很相近,大致上各有五個教育目標,台灣的五育是德、智、體群、美,而對岸的五育則是德、智、體、美、勞(勞育是勞動技術教育),差別只有群育和勞育,理想上教育的目標是五育並重,然而因為注重考試,造成考試引導教學,在上述的六個教育目標中,德育和群育完全不能以考試評比,體育和勞育難以以紙筆測試,而美育則少有標準答案,因此都被排除於一般的考試之外,只剩智育成為實際上教育的主要目標,而且特別注重智育中易於考試評比的部份,考試窄化了教育的目標,這是兩岸教育的基本特徵,影響深遠。

文章標籤

觀察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