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經濟成長停滯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創新不足,特別是高科技業創新不足,高科技業的新創企業無論是家數,還是投入的資金都偏低,新創企業少,無法刺激已有企業創新和升級,因此經濟成長趨緩。媒體近來關注這個議題,特別是這兩天,中國阿里巴巴的馬雲宣佈100億的創業投資基金,更成焦點,高科技創新和教育、社會觀念都有關聯,讓我們藉機看看高科技創新不足背後的原因。

新創企業少有其社會因素,現在的年輕人受其父母輩的照顧比較多(甚至成為媽寶),多習慣於安逸的生活,創業的動機本就比較低,若想要自行創業,父母多半不贊成,通常會警告子女,創業很辛苦,壓力非常大,失敗的比例高,不如進入成熟的大企業,逐步升遷,生活比較穩定可靠,這樣的說法對多數人可能是對的,卻可能遏殺了少數適合自行創業的人。

台灣的教育自小就是考試掛師,非常重視考試成績,考試能測試學生的知識和解題能力,卻不容易測試學生動手做的能力,因此好學生多數擅長理論思考,卻不擅長動手做,有些人甚至覺得一流人才應該學理論,次一等的才學應用,然而現代的高科技都需要結合理論思考和動手做的能力,兩者都不能偏廢,台灣的好學生需要多加強動手做的能力。

高科技創新常需要大學研發環境的支援,台灣的大學在這方面卻有不少弱點,首先,源於上述好學生多不擅長動手做,台灣的教授多不擅長動手(台灣教授擅長動手的比例遠少於美國的教授),因此不容易掌握有實用性的研發方向,即使抓對方向,研發成果也可能理論正確,卻無法實用。其次,台灣的學術界雖然口頭上很鼓勵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但是卻不如發表學術論文,能獲得實質的獎勵和學術地位的提升,研發有商機的創新技術遠比發表一般學術論文困難,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卻沒有成比例的獎勵措施,對教授來說,研發創新技術的投資報酬率遠不如發表論文,因此大部份教授寧願努力發表論文,而不願投入創新技術的研發。其三,高品質的學術論文會相當程度考慮到技術的實用性,但是台灣學術界一向重視論文數量,超過論文品質,教授就不在乎技術的實用性了。

台灣的創業者即使開發出創新的產品,仍可能無法獲得投資者的青睞,因為新創事業的風險大,若沒有十倍甚至百倍的獲利空間,投資者是不太願意冒險投入資金的,台灣的內需市場有限,要有鉅大的獲利空間,必須能打入中國或國際市場,因此創業者一開始就要有國際觀,有開拓國際市場的野心,有些高科技創業者在這方面是比較弱。

上述高科技創新不足的原因很多是社會面的,如國際觀、動手做和害怕失敗,如果媒體能多做正面的鼓吹,將能改變社會的普遍觀念,另一方面,學術界的環境恐怕比較不容易改變,目前學術界的領導者多半是因為善於發表大量學術論文而登上高位,要他們接受有商業價值的創新技術比論文重要,等於是自我否定,大概很難接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高科技 創新 台灣
    全站熱搜

    觀察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