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有太多大學,不是好現象,雖然前文如何讓大學退場?提出辦法,讓經營成效不佳的大學退場,這不是短時間可以達成,我們還是得先面對大學太多所產生的問題,因為大學多,台灣百分之八、九十的中學生畢業之後,都進入大學,因此大學生的程度差距非常大,當學生的程度差距這樣大,因材施教就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大學似乎都做不到這點,造成大部份學生跟不上老師的教學,本來程度就不太好的學生更是雪上加霜,什麼都沒學會,實在可惜。

觀察家在大學任教,多年來或專任、或兼任,曾在頂尖公立大學、也曾在一般私立大學授課,發現在同一科系,每個大學的課程規劃都差不多,例如很多大學都有資訊工程學系,都有資料結構的基礎必修課,都是3學分,每週上3小時課,然而頂尖大學和一般大學的學生原本的學業程度卻差很多,同樣的課程內容,花同樣的時間,頂尖大學的學生學得會、學得好,一般大學的學生做不到,是很正常的,頂尖大學的學生一學期同時修習5門課,可以每門課都學得不錯,一般大學的學生同時修習5門課,很不容易學得好,學業基礎和天分都不如頂尖大學的學生,何能期望他們達到同樣的目標?這是揠苗助長,看似學了很多東西,但是每樣東西都一知半解、沒學會,為什麼不因材施教,讓程度一般的學生少學一點,但真能學會、學好呢?

每個大學成立新科系時,都會參考及模仿其他大學(多半是高水準大學)已有該科系者,做相似的規劃,因此各個大學的同一科系,其課程規劃都差不多,本屬正常,早年大學比較少、學生也比較少,學生的程度差距不大,同一科系的學生學習類似的課程內容,並無不妥,甚至是品質保證,然而現在的大學生程度差距很大,原本程度較差的學生就很難跟上了。

大學越多越需要因材施教,一般非頂尖的大學應該考慮其學生的程度,適度減少進階課程的數量,而多著重比較基礎的課程,讓基礎課程的學分和時數增多,以前述資料結構基礎課程為例,頂尖大學的資料結構」是3學分、3小時,在學生程度較差的大學,這門課可能該是5學分、5小時,這樣學生可以少修一些課,而每門課被分配多一些時間,因此把課程學會、學好,學生的基礎打好,再視情況,修習進階課程

一般人學習需要有成就感,若學得會,就心情愉快,有興趣學更多,若學不會,就會挫折,越發沒興趣,很多學問或技術並不是難到一般人都學不會,只是每個人的天資和知識背景不同,有些人可能學得快,有些人會學得慢一些,只要能因材施教都會有較好的成效,這是孔夫子早就教導我們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大學教育 因材施教
    全站熱搜

    觀察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