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在台灣有個共識,大學太多,而技職學校太少,因此每個人都可以上大學,很多適合念技職學校,但不適合念大學的學生都上了大學,由於很多大學已經面臨招生不足,不敢淘汰學生,造成大學畢業生程度低落、沒有專業能力,年輕人因此起薪低、失業率高、怨天尤人,而企業則招募不到有專業技術的畢業生,嚴重影響台灣的產業競爭力。

台灣有約160所大學,目前都已太多,少子化的趨勢會使未來的狀況更嚴重,如何讓辦學績效不佳的大學儘快退場呢?或許轉型為技職學校?台灣已經是民主法治社會,教育部不能輕易勒令辦學績效不佳的大學退場,只有當大學的營運出現嚴重違失或弊端時,教育部才能勒令其退場,對於辦學績效不佳的大學(例如招生情況很差),教育部通常只是將其列入退場輔導名單,在這樣消極寬鬆的管理之下,至今只有三所大學退場,不到十所大學列入退場輔導名單,大學過多及很多大學辦學績效不佳的問題因此長期無法解決。

大學的退場機制應該和提高大學的辦學績效相結合,而不是消極地等某些大學爆發嚴重營運危機才加以處理,如何公正客觀評估大學的辦學績效?大學的產出是其畢業生,雖然大學教育有許多崇高的目標,但是畢業生的就業無疑是其根本,即所謂「衣食足然後知榮辱」,能就業才能更談及其他,畢業生就業佳表示大學能教育出符合產業界需要的人才,對學生和產業是雙贏,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因此是大學最基本而具體的績效指標。

觀察家建議公開各大學各院系畢業生的就業統計資訊(因為是統計資訊,並無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讓學生在升學時根據這些資訊挑選大學院系,學生和家長一般非常在意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前景,這等於是由透明的市場,而非教育部,決定台灣適合有多少大學,哪些大學辦學績效不佳該退場,符合經濟學透明市場、自由競爭的原理,能加速淘汰就業成效不佳的大學院系,同時能促使大學朝向學以致用的目標良性競爭,培育出符合產業界需要的人才。

過去幾年的大學評鑑已經把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列入為評鑑的指標之一,責成各校提供,但是成效似乎相當有限,原因很明顯,首先,學生並沒有誘因在畢業以後向母校回報其就業狀況,因此畢業生的就業資訊收集困難;其次,學校為了呈現出較佳的評鑑結果,傾向於突顯其就業佳的畢業生,而儘量隱瞞其就業不佳的畢業生資訊;其三、就業佳的畢業生傾向風光回校,而就業差的畢業生則一般無顏返校,上列原因自然造成大學收集來的畢業生就業資訊失真。

如何有效獲得大學畢業生的真實就業資訊?目前絕大部份的大學畢業生都上幾個主要的人力資源網站謀求及應徵工作,因此這些人力資源網站都存有畢業生的履歷資訊,包含畢業學校、院系、過去經歷、待遇等,教育主管單位只要和這些人力資源網站合作,或許支付少許費用,就能很容易取得這些就業資訊,沒有資訊失真的問題,換句話說,要公開各大學各院系畢業生的就業統計資訊一點都不困難,對大學教育的改進卻會相當有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大學退場 大學辦學績效
    全站熱搜

    觀察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