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察家在大學任教,最難過的事情是,有些學生還算認真,但就是學不好、學不會,於是學生越學越沒興趣,老師也沒有成就感,其實是學生選錯系、入錯行了,但是不太容易改變,只好硬撐四、五年混畢業,勉強畢業以後,本行的專業能力不足,也沒興趣,於是只能找其他的頭路,上大學只拿到文憑,沒有專業,四、五年時間幾乎白費了。

台灣的學生念大學,通常都在入學時就須選定主修科系,很多學生在入學時並不清楚各科系要學些什麼,更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擅長什麼,多半是選讀就業前景比較看好的科系,等讀了一、兩年,表現不佳,才知道自己興趣不合、讀錯系,大學雖有轉系的機制,但是並沒有太大效果,每個科系都希望收較好的學生,因此會制定轉系的成績門檻,然而大部份興趣不合、讀錯系的學生成績一定不佳,多達不到轉系的門檻,無法順利轉系,就成了()怕入錯行的犧牲品。

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學生幾乎都是入學時不決定科系,就學的前一、兩年,多去修習各科系的入門課程,以了解自己的興趣在哪、擅長什麼,再決定主修的科系(所修習的主修科系以外的入門課程被視為是通識知識,仍可計入畢業學分),而有些科系還會規定學生在修習該科系的入門課程時,成績要達到某一標準,才被允許主修該科系,美、加的大學是這樣重視學生的適性、適才,因此畢業生終能「人盡其才」,我們的大學真該學學人家的優點。尤其台灣的年輕人受到父母較多的照顧,一般比美、加的年輕人晚成熟(詳見前文比較台灣與美加教育觀念的差異),更沒有理由太早決定個人的專業方向。

雖然美、加的大學一向實行入學不分科系,台灣的大學要實行入學不分科系仍有一些挑戰,在現有的制度之下,學生一開始就已分配好,老師員額可以固定,科系資源可以固定,科系之間不需競爭,管理最簡單,若改成學生入學一、兩年之後,才決定主修科系,科系之間可能要競爭主修的學生,科系的教師員額、資源要根據主修學生的人數調整,管理上一定比較複雜,這恐怕是很多大學明知現有制度有缺點,卻不想改為入學不分科系的原因,然而世界一直在變,社會對於不同專業的需求也在變,科系本來就應該隨著社會的需求做適度的調整,希望一切都不變是必然落伍的。

大學生在入學時就選定科系真糟蹋了很多年輕人,使大學的水準也無法提升,很多大學可能明瞭這樣的問題,但是早已習慣於現有的制度,在沒有壓力之下,並無改革的決心,為今之計,最有影響力的是學生和家長,學生和家長應該認清,入學不分科系才能讓學生適性、適才發展,對學生是非常重要的,由學生和家長給大學壓力,大學才會改革,國家社會才能「人盡其才」。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教育 人盡其才
    全站熱搜

    觀察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