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推出「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希望鼓勵高中職畢業生先就業,未來再決定是否要念大學,參加方案的畢業生可以獲得政府每月一萬元、最多三年的補助,補助款存於「就業儲蓄帳戶」,畢業生未來無論就學、就業或自行創業都可提領。這項政策各方意見不少,能有效益嗎?
外界對「就業儲蓄帳戶」方案的批評多集中在政府所開出的職缺,很多職缺屬夜班、輪班,算不上優質,對年輕人的發展前途無益。其實,這些職缺有些像幾年前金融海嘯高峰時,政府為了降低失業率而擠出來的職缺,因計畫而設事,有職缺而無實質,恐怕只是消化公帑而已。
台灣的大學過多,該要淘汰一些,幾乎是社會共識,「就業儲蓄帳戶」方案卻很可能以公帑支撐了該淘汰的大學,後段大學只要撐過三年,那些參加「就業儲蓄帳戶」方案的高中職畢業生就會帶著政府的補助,進入各大學,等於是政府以公帑支撐該淘汰的大學,輿論似乎都沒注意到這個後遺症。
「就業儲蓄帳戶」方案的名額有限,如何挑選受補助的高中職畢業生?方案內容 似乎並未說明,公平的挑選方式似乎只能根據學生的學業成績,學業成績較佳者優先受到補助,於是學業成績較佳、較適合念大學者被鼓勵延後甚至放棄念大學,對比之下,學業成績較差、較不適合念大學者則不受補助,直接去念大學,這聽起來很不合理!
歐美的高中職畢業生念大學的比率一般比台灣低得多,而且很多畢業生先就業一段時間,比較了解自己的性向和需要之後,再重回校園念大學,「就業儲蓄帳戶」方案顯然是想師法歐美的教育環境,但是台灣的國情很不同,教育環境這樣是移植不來的。
歐美的大學昂貴,一般人不覺得非念大學不可,因此高中職畢業後,就業一段時間,確定念大學的投資報酬值得,才去念大學。台灣的大學學費相對低廉,一般人又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自然人人想念大學,而且台灣高職教育失敗萎縮,高中教育以升大學為目標,都不符就業需要,大家自然傾向不就業,直接去念大學,雖然大學教育未必都值得。
是否念大學?先就業還是直接念大學?是一個人的人生重要決定,不改變台灣的教育環境,政府的少許補助很難改變人們的人生重要決定,「就業儲蓄帳戶」方案因此難有多少成效。很多工作不需要大學教育,更需要職業技術的累積,而先有就業經驗,再念大學,確有助於學用配合,然而真正的關鍵在於辦好及擴大職業專業教育,包括高職、科技大學等,讓高職能符合產業界的需要,若其畢業生都有很好的發展,則高職畢業生自會樂於先就業,未來再視需要決定是否念科技大學。
留言列表